“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正当时”系列报道之三 | 新农人赋能新时代 职业化可让地生金
核心提示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要健全乡村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下乡服务,目的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高素质农民队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其作用发挥好坏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成色。扎实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训持证工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是落实“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的重要任务,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训持证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 刘记森种地也可“高大上”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韩春光 通讯员 刘飞
“我现在是一名标准的新型职业农民。”11月5日一见面,刘记森开门见山地自我介绍。
“的确,以前提起农民,好像就是落后的代名词。如今,农业插上了科技翅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不断赋予我们农民新的技能,传统农民正逐步被新型职业农民取代。”
2014年,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毕业后,当许多同学都在向往继续深造或者留在城市的时候,刘记森毅然回到家乡商水县位集镇,在父亲刘天华创办的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担任助理员,从此走上了新型职业农民之路。
“一开始,我信心很足。可有一次旱季浇水,一下子浇了40多天,让我感觉有点迷茫了,种地太辛苦了,和理想差距很大。”刘记森回忆说。
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发展农业机械化。在刘记森建议下,合作社开始大量使用旋耕机、播种机、植保无人机和烘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
通过参加县里组织的各种农机驾驶、维护技能等培训,如今刘记森已经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了,农民种田就变得越来越轻松了。这几天,我正和父亲商量,明年再多流转些土地,多打粮,打好粮,为国家粮食安全多做贡献!”
作为广大农民中的新生力量,刘记森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离不开科技的应用和推广,种地应该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去年,商水县投资1.5亿元,在张庄镇建了5万亩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良田。嗅到“商机”的刘记森,立即动员父亲刘天华在高标准良田示范区流转土地2600亩。
当时,许多人十分不解,从老家位集镇跑到20多公里远的张庄镇流转土地,值吗?今年的两场涝灾让质疑他的人心服口服。“高标准良田内,排水工程帮了大忙!要是在往年,遇到洪涝天气,亩产五六百斤就不错了。今年即使遭遇暴雨、涝灾,玉米亩产仍然达到1100多斤!”刘记森激动地说。
“高标准良田内,有物联网控制中心、田间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站、病虫害防治监测站、自走式节水灌溉系统……”刘记森一边说一边掏出手机演示:“你看,这是物联网可视化系统,点开视频监控键,就能适时监控农田庄稼长势及病虫害情况。有了硬核科技,农民种田越来越有底气了。”
刘记森说的没错。天华种植合作社成员如今已经从原来的28户发展到400多户,土地流转面积由初期233亩发展到5000多亩、托管土地达到34400多亩。
为打造自身农业品牌,目前刘记森已注册“聚天华农庄”“天农华业”“刘天华农业”三个品牌商标,其中“刘天华农业”已成为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合作社生产的小麦、大豆、芝麻等,均已获得绿色认证,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目前,商水县正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乡村要振兴,农业现代化是必由之路。”刘记森说,“下一步,我们将会在智慧农业发展、研究培育新品种、延伸产业链上狠下功夫,让农业变得越来越‘高大上’!”
唐河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 秦黎乡土人才当主力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韩春光 通讯员 丰兴汉 张旭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必须让乡土人才当主力。我们唐河依托专业培训机构,5年来培育出获省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大赛三等奖的张甲庚、获省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大赛三等奖的林中玥等3366名高素质农民。”11月初,记者到豫南采访,唐河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秦黎说。
高素质农民培育必须结合实际,为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此,该县一是做好“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特色产业人才培训;二是做好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大户的专项技术技能培训;三是做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人员的管理服务培训。
选准培育对象。围绕农业生产经营、专业技能、社会化服务和新生代农民精确遴选培育对象,将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青壮年农民和返乡创业农民等作为对象,建立培育对象数据库,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农民先期接受培育。
选好培训力量。县里指定县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和县种子技术服务站,采用招投标方式中标县康元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县福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培训,建立以培训机构教师为专职教师、聘请中高级职称的农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库。
优选内容方式。结合农民生产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根据不同培育对象开设不同专业课程。采取农学结合、累计学时的方式,灵活开展培训。农忙时,开设流动课堂、田间课堂;农闲时,把农民集中在一起共同学习。
秦黎说,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中,各地也普遍遇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须引起重视。
从总体上看,人才难留。存在三多三少:从业人员总量较多,专业人员相对较少;初中级人员数量较多,高级拔尖人才相对较少;其他专业从事农业的人数较多,农业专业院校毕业的人数相对较少。乡镇农技人员行政化现象普遍,因乡镇中心工作太多,农技服务人员不能专业从事农业技术推广。
怎样进一步搞好乡土人才培训?秦黎建议,应重视以下几点:一是打基础。强化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等工作,切实扩大培训的覆盖面,加快实现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多领域、全覆盖。二是成体系。统筹培训资源,优化培训机构,优选新增培训机构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形成优势互补、一体多元、适度竞争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三是明需求。组织培训机构及相关人员应以乡镇为主开展调研,分乡镇、村摸清“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主导产业或几个村连片的主要产业及产业集聚区,把有意愿、有需求、有基础的农民建档立卡优先培训。四是强素质。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着力打造服务农村发展的人才队伍。把涉农高端人才引进列入“纳才引智计划”,培养锻炼一批专家型、学者型、实干型专业人才,落实人才新政,确保引得来、留得住、能干好。五是增投入。加大科技经费、农机补贴、信息技术投入,重织县乡村三级农技农机推广网络,建设技术实验、品种培育、现代耕作技术推广、电商孵化中心等前沿阵地和示范基地,让科技为乡村振兴赋能。
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 高志刚让智慧劳动的新型农民队伍更壮大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逯彦萃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基础。”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高志刚说,我省是农村人口大省,如何将人口红利转变成为人才红利?培养、吸引一批有技能、留得下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关键之举。
高志刚介绍,省委组织部承担着人才工作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职责,近年来,通过培养本土人才、吸引返乡人才、下派高端人才等有效举措,带动了广大农民向有文化、有技术、高素质、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转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培育本土人才,让农民技能强起来。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针对乡村人才发展实际,我省按照“高端引领、统筹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重点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技能人才提升行动等,加大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力度,推进农业科技人才、高素质农民、农技推广人才、农村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等队伍建设。
吸引返乡人才,让“能人”带动更多人。“让掌握技能、开过眼界、富了口袋的‘能人’留下,可以带动更多农民提升技能,走上致富路。”高志刚说,为此,我省通过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健全服务保障和激励机制,解除乡村人才的后顾之忧,深化乡土人才联络回归工程,引导豫籍企业家、技术骨干、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复员转业军人等在外“能人”回乡发展。如今已经有103.5万人纳入了全省乡土人才库,必将带动更多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
下派人才沉下去,一个人带动一方人。“一个人才,可以带动一方发展。”高志刚介绍,近年来,我省从省直单位、省管高校、企业、科研院所选派博士服务团成员567名、科技副县(市、区)长35名到基层挂职服务,累计组建57个省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105个县科技特派员服务队,选派5130名科技特派员到乡村基层服务,开展技术服务21万多次,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大专家“手把手教”,通过技术活走上致富路。
高志刚介绍,近年来我省连续出台了《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若干措施》《河南省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计划》,政策红利逐渐释放,必将为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专家点评:
农民挑上“金扁担”乡村振兴迈大步
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经济评价体系首席专家张道明
近年来,河南创新出一条独具中原特色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新路。在培育工作机制上,实现农业农村、人社、扶贫、教育“四路协同”;在培育工作制度上,实现队伍建设、教育培训、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四位一体”;在培育工作成果上,聚焦管理服务、精准培育、创新创业、示范带动“四力提升”,先后培育各类高素质农民约113万人,其中农业经营管理者19万人,各类技能型人才94万人。
目前,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活跃在田间地头,他们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他们有情怀、有本领、有责任、有担当,他们将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新方式和新业态根植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中,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要健全乡村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下乡服务,目的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高素质农民队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其作用发挥好坏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成色。扎实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训持证工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是落实“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的重要任务,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训持证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持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坚持需求导向,精准对接需求,对有培训意愿和就业需求的农民愿培尽培、应培尽培,重点培育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乡村治理及农村社会事业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等;创新培育手段、拓宽培育内容、优化培育方法,积极推行适应农业产业周期的分段式、交替式培训,引导农民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增强培育实效。
全面开展高素质农民职业资格认定。进一步完善细化高素质农民职业资格认定管理办法,明确高素质农民职业资格认定标准、条件、程序、准入和退出机制等,对培训合格且符合条件的高素质农民,要给予规范有序的认定;打造高素质农民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对已认定的高素质农民要实行定期考核和动态管理。
尽快出台高素质农民发展的扶持政策。高素质农民证书是新型农民职业认定的重要标志,也是享受政策扶持的重要依据。对持有高素质农民证书的农民,应在教育培训、农业项目资金申报、土地流转、金融信贷、农业保险、农业补贴等方面予以扶持,鼓励和支持其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唱好“人人持证,技能河南”这出大戏,离不开高素质农民这一支队伍。应把高素质农民培育认定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统筹打好系统培训、资格认定和政策扶持“组合拳”,全面提升高素质农民的培训率、持证率、就业率、增收率,让更多高素质农民实现一技在身、一证在手,挑上增收致富的“金扁担”;让更多高素质农民在未来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唱主角、挑大梁,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
文章来源: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原文链接:http://hrss.henan.gov.cn/2021/11-12/2346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