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正当时”系列报道之四 | 筑牢技能大支撑 打造人才新高地
核心提示
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是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的迫切需要,是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内在要求。
当前,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确保”的宏伟目标,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队伍。
河南恒立龙成重工有限公司钳工班组长 张闯
工人技术强 企业天地宽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汤传稷 通讯员 王玉贵
“余建敏1号机,接着做588方板;袁书彦2号机,接着做666大板;张建坤3号机,生产月亮板;赵辉、王健、张鹏今晚上夜班。大家注意安全,严格按图纸工艺操作……”11月8日,周一上班后,河南恒立龙成重工有限公司钳工班组长张闯,对新一天的工作进行安排。
机器轰鸣,焊花飞舞,航吊启动,恒立龙成公司近40个班组的车间生产有序,秩序井然。作为公司金工车间的安全员,张闯安排完本班组的工作后,就在车间内巡回监察安全生产,一旦发现存在隐患的细枝末节,就立即当场提出并纠正。
安全巡察之后,张闯走进办公室,坐在电脑前,开始对本周全班组的总体任务进行网上汇总。
1987年5月出生于西峡县农村的张闯,敦实健壮,睿智健谈。2019年3月走进企业,今年已是第三个年头。回望自己走过的路,他的脸上溢满了欣慰和自信,“公司生产经营形势一天天看好,我们的工资福利待遇逐年提高,我幸运,我是恒立人!”
2005年7月,张闯高中毕业后,和众多同龄人一样,怀揣梦想外出打工。在深圳一家电子厂,他一干就是10年,机灵、勤学的他严谨细致,对工作精益求精,从一般工人到岗位能手,很受老板器重,他很快成为车间负责人。2015年底,张闯回到家乡西峡探亲,发现家乡的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强劲。“在外的日子虽然好,但是我应该回到家乡,服务本地企业发展,同时离家近,更能对父母尽孝。”张闯回忆说。
“他有10年企业工作的经历,勤学善钻、爱岗敬业、年富力强,正符合我们企业用人的标准!”公司总经理杨旭星评价说。2019年春,经过严格的考核,张闯正式成为恒立龙成公司的一名员工。
恒立龙成成立于2018年3月15日,是专业从事研发、制造、销售金属切割件为主的新型现代化加工型企业。虽说有过10年企业工作经历,但面对全新的车间和陌生的加工设备时,张闯还是有点不知所措。“这是钳工摇臂,它能镗孔、攻丝、套丝、钻、铰、扩孔,操作加工必须科学规范!”车间技术主任王董主动当起了师傅,为他介绍每个设备的功能并让他上机操作,还手把手教他钳工和铣边技术。爱动脑筋的张闯很快就掌握了操作要领,经过反复实践,3个月实习期过后,张闯成为公司一名合格的钳工及铣边工人。“他每天下班到家后,还在电脑上查阅资料,上网学习,甚至在饭桌上他还在翻看手机,加班加点学习机械加工和钳工知识!”张闯的爱人王方方说。
“我学历不高,就得好好学,才能跟得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张闯说,凭借务实钻研的作风和孜孜不倦的努力,2020年5月,他被推选为钳工班班组长,并于当年顺利拿到《钳工证书》和《铣边机证书》。
“技术工人天地宽,拥有了技术就拥有了服务企业发展的资本,企业发展我光荣、企业壮大我受益,我将像王董一样,搞好传帮带,让我们钳工班的7名同志人人获取证书,持证上岗,为企业发展壮大贡献各自的力量!”张闯说。
在张闯的示范带动下,恒立龙成公司一大批年轻的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该公司2020年实现加工量7.01万吨,当年产值4.35亿元,今年前9个月加工量达10万吨,产值6.85亿元,1000多个品种的产品纷纷销往山东、山西、湖南、江苏、浙江、四川等10多个省份。“在近3年的发展中,我们公司138名一线员工和张闯一样,都拥有了各种技工证书,全部实现持证上岗,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杨旭星自豪地说。
信阳技师学院院长 夏子厚
瞄准新产业 培养新学徒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汤传稷
作为职业院校,该怎样为新兴战略性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如何打造职业技能培训新体系?11月8日,记者就此采访了信阳技师学院院长夏子厚。
夏子厚说,该院目前在校生近2000人,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发展储备了大量高技能人才。今年9月28日,按照“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的培训理念,该院与信阳图丽图展光电有限公司联合培养企业新型学徒正式开班。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战场,培养方向和专业类型必须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必须与经济结构和人才需求相吻合,尤其是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因此,提高办学水平,办出特色,是职业技能培训院校发展的重要课题。
具体来说,应从四方面着手:一是专业发展要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专业建设体系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专业建设标准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二是人才培养机制要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需求。制定契合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机制优先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要求。三是提升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与社会培训、行业企业培养结合的立体化培训体系。四是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标准,“双师型”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要着眼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怎样打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夏子厚认为,针对当前高技能人才的紧缺现状及技师学院开展职业培训面临的挑战,应积极探索职业培训的改革创新,尝试构建一套以政府顶层设计为主导,技工院校、行业企业和培训机构统筹推进,共建培训平台的多元化职业技能培训新体系。
加大政府主导力度。“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的提出,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社会通力合作,一方面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企业动力活力;另一方面企业应与技师学院、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密切联系,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共同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
发挥技师学院、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主阵地作用。《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主阵地,也应成为“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培训的主力军、主战场。职业技能培训成效怎样,关键在考证持证,全省31所技师学院是高技能人才建设最重要最直接的支撑力量,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认定、评价等工作刻不容缓。一方面应积极做好技工院校毕业生的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切实做到“1+X”证书就业。另一方面应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社会评价工作,对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五类人员”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等做到应培尽培、愿培尽培。
夏子厚说,当前职业技能培训面临的困境,主要是企业对职工培训的重视程度不高,企业员工接受培训动力不足,“双师型”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因此,应从五方面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水平: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促进技师学院、职业院校、企业及其员工等多方积极共同参与;二是引进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三是创新培训形式,鼓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四是倡导持证上岗,提高职业技能证书含金量,对持证上岗员工,在工作环境、工资待遇上给予倾斜,以激励更多社会劳动者积极参与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五是提升“双师型”师资水平。坚持校企共培共育,以培养“专家型”教学名师和“工匠型”技能大师为核心,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省人社厅副厅长 李甄
让技工院校成为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汤传稷
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在‘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技工院校的引领示范作用,将技工院校建设成为实施学制教育和技能人才培训的主阵地,打造成技能河南建设的重要载体。”11月9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李甄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坚持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的基本办学理念。我省技工院校大力开展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双主体作用,利用双方资源,共同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基本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近80%的专业与企业、行业有合作关系,平均每个专业与7个企业或行业合作。当前校企合作大多是在培养方面,接下来,技工院校要率先将校企合作理念落实到评价取证方面,依托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服务。
提升培养能力。我省技工院校坚持“学制教育、技能培训”两手抓,一方面稳步扩大招生规模,支持有提升技能意愿的人员就读技工院校,在校生和招生数十余年来稳居全国前三位;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培训,推动院校优势专业与当地主导产业密切融合,助力培育了“郑州汽车”“林州建工”“长垣厨师”等一大批知名人力资源品牌。下一步,技工院校要围绕“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工作方案中提出的人力资源品牌建设要求,针对各地产业发展实际,灵活开展专业建设,精准提升培训评价能力,助力当地培育人力资源品牌、打造区域就业名片。
提高培养质量。我省技工院校通过技师学院评审和布局调整,推动技工教育资源向优质学校集中,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办学氛围,促进了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通过强化品牌建设,打造“名校名师名专业”,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培育出了河南化工、河南医药健康、郑州商业、郑州财经等一批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品牌技工院校。我省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8%以上。今后,技工院校要不断探索完善在校学生过程评价机制,着力提高在校生取证率,让学生毕业可持证上岗,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加快评价取证。省委推进会议召开后,我省技工院校立即行动起来,明确目标任务,澄清人员底数,排出工作计划,目前已完成高级工班及以上毕业生技能等级评价2.1万余人。下一步,要按照“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要求,推进技工院校高质量协调发展,鼓励社会各方力量举办技工教育,推动形成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技工学校梯次发展、有序衔接、布局合理的全省技工教育体系,全方位参与和承担各类技能培训评价任务,以实际行动为“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专家点评:
培养一流技工促进转型升级
河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高亚宾
没有一流技工,就没有一流产品。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是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的迫切需要,是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内在要求。我省是人口大省和人力资源大省,也是新兴工业大省和制造业大省,但制造业领域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培养机制不健全等矛盾较为突出。当前,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确保”的宏伟目标,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队伍。
聚焦重点产业需求精准化培养高技能人才。以重点产业需求为导向,健全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体制机制,加强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的密切合作,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等双元育人模式,持续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机制,提高技工人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制造业发展实际,既要培养机电、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领域的产业技工,又要培养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和新一代互联网、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等未来产业领域的技能人才;既要培养在工厂、车间一线的操作技工,更要培养创新型、研发型的高端技工。
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紧跟市场需求,全面整合、聚集和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等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企业重点开展职工技能一线操作培训,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院校合作设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培训基地,定向培养专业人才;职业院校重点开展职业精神、专业素养和基本技能培训,加强校企合作对接;各地政府重点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建立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高技能人才需求目录,优化学科设置,整合师资力量,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制定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出台更加有效的激励政策,全面提升技工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激发广大产业工人自觉提高技能素质的内生动力。支持各地在人才基金中设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采取政府补助、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等,鼓励大企业兴办技校,支持中小企业技工培训全覆盖。完善政府主导、企业认可、行业推广的技工人才评价和使用模式,打通一线技工职业发展通道,确保在学历提升、岗位流动和职业发展等方面享受公平的政策待遇。实施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完善企业内部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营造劳动光荣、技师伟大的社会氛围。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企业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以活动带培训、以竞赛提技能,把优秀选手与技能晋级及“首席技工”“金蓝领”“大国工匠”评选认定挂钩,培养锻炼选拔一批高技能人才。加大重视技能、尊重技工的宣传力度,鼓励更多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让一大批具备优秀品格、高学历、高技能的技工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带动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骨干。
文章来源: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